东方早报 澎湃新闻《外交学人》专访俄中心主任汪宁
发布时间: 2014-08-23 浏览次数: 307

 

 

    和汪宁老师约好采访的那天,上海的天空正下着蒙蒙细雨。

    环顾他的整个办公室,最显眼的莫过于他的书柜,里面存放的大部分是研究俄罗斯和中亚的书。他从书柜中拿出一本《普京的俄罗斯新思想》的书,告诉我这是他第一本研究普京的专著。“如果对普京研究的深了,你就会发现普京真的是一个很不简单的人。”他强调。20145月,他出版了第二本研究普京的专著——《“给我20.....——解读普京”》。这本书在上海举行的第四次亚信峰会期间也转赠给了普京。

    在采访开始之前,我原本希望汪老师能更多地谈谈他的新书。但是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我们所讨论的话题却远远超过了我的设想。他不仅给我介绍了赠书给普京的过程,而且还跟我聊到了他研究普京的缘起、俄罗斯文化以及当前俄乌危机以及俄中关系。原本约定40分钟的采访时间,最后也不得不延长了整整半个小时。

    文章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经过汪宁老师本人的审核、修改。

研究国家领导人很重要

    我最早关注普京,应该是在1998-1999年底,当时我正在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攻读博士学位,而普京也刚刚取代切尔诺梅尔金担任俄罗斯政府总理。不过当时无论是国际上还是在国内,大多数人都不认识他,媒体的介绍也非常少。

    199912月,普京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千年之交的俄罗斯》的文章,对苏联的解体进行了反思,对俄罗斯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不少颇有见地的新思想。我看了之后,觉得普京与其他领导人不同,是俄罗斯继往开来的新型国家领导人,由此萌发了研究普京的念头。我的想法得到我的导师——国内著名的国际共运史研究专家姜琦和张月明两位教授的支持。

    2005年,我在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出版了第一本研究普京的书——《普京的“俄罗斯新思想”》。我感觉到,越是深入研究普京,就越觉得这个人非同寻常。另外我还有一个体会,那就是,无论是研究国际政治还是国家间关系,研究人很重要,尤其是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因为很多时候,一个国家的领导人代表着一个时代,同时也代表了这个国家的发展历程。他的思想和观念很可能会改变这个国家的命运,而普京就是这样一个改变俄罗斯国家命运的人。

普京从未说过“给我20年,还你一个奇迹的俄罗斯”

    《“给我20年……”——解读普京》是我第二本研究普京的专著。这本书在几年前(2010年)就已经完成。那个时候我就有一个想法,希望能将这本书送给普京本人。今年5月,亚信第四次峰会在上海举行,当时我们俄罗斯研究中心的杨波老师正好担任会议翻译工作,我就跟她说,让她有机会帮我把书送出去。杨老师也是未辱使命:在亚信的一个午餐会上,她正巧为俄罗斯驻华大使杰尼索夫做翻译,于是就趁着这个机会将这本书交给了大使,并请他转赠普京总统。亚信结束后,这位大使告诉杨老师,那本书已经送给普京总统了。

    我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心里其实并没有想着要赶快出版,反而希望自己能十年磨一剑,尽量写的好一点。试想,一个人一辈子能写出几本书?能够著作等身的大家毕竟属凤毛麟角。作为一个学者,我只是希望自己所做的研究能够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所写的每一本书都能让自己满意,也能让读者有所收获。

    取这个书名的初衷,其实是想弄明白普京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说“给我20年,还你一个奇迹的俄罗斯”这句话的?全文是什么?又为什么是20年,而不是10年、15年?然而十分遗憾的是,无论我问俄罗斯学者还是问普通百姓,他们都是一脸茫然,从来没有听说过普京的这句话。国内很多人以为“给我20年,还你一个奇迹的俄罗斯”这句话是普京说的,但我找到的出处并非如此。其实这句话的主人是19世纪末期俄罗斯著名改革家司托雷平,他当时与普京一样,也担任着沙皇俄国政府总理的职务。他的原话是“给我们20年内外安定的时间,我将改变俄国,并使它变样。”

    也会有很多人好奇,如果真的给普京20年时间,他会打造出一个奇迹的俄罗斯吗?我觉得,这要取决于我们用什么标准来衡量。我1997年去俄罗斯的时候,那个时候俄罗斯老百姓还饱受物资短缺的困扰。可是现在要是去俄罗斯,就会发现俄罗斯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如果我们把普京时代的俄罗斯跟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相比,那已经可以称作为“一个奇迹”。这只是经济上的,政治上普京也是颇有作为——他正在建立一个具有俄罗斯特色的现代化制度模式。

    那么这样一个“奇迹”能否继续维持下去?一个首要的条件就是需要和平、稳定的国内外大环境。没有和平、稳定的前提,要维持奇迹是根本不可能的。此外,普京也必须改变目前过度依赖能源出口的经济发展模式,真正建成全面发展的现代工业体系。最后,普京更应该加强国内的民主化制度建设。历史已经证明,强人政治也许能让国家稳定,但是强人不可能永远都存在,如果没有好的制度保障,那么一个国家一旦失去强人就又会陷入混乱的局面。而现在能够承担起制度建设重任的除了普京还真没有其他人。如果以上几个方面都能保障,那么“奇迹”也就会继续发展下去。

“为人为国,非强大不可立足”

    俄乌危机现在是全球的热点议题。从今年3月爆发至今,乌克兰东部地区局势愈来愈复杂,美欧等国也对俄罗斯施加了一轮又一轮的制裁。但我觉得这些制裁虽然会对俄罗斯造成一定的经济压力,但并不具备致命的杀伤力。一个原因在于,普京对西方的制裁是有所准备的,现在俄罗斯与美欧关系处于冰点,普京就“向东看”,大力发展与中国、印度等亚太地区国家的关系。在5月上海亚信峰会期间,中俄两国签署为期30年的天然气合同就是最好例子。其次,目前俄罗斯的经济并没有像中国这般深入融合到世界经济体系中,因此美欧制裁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最后,普京采取了区别对待的反制措施。比如禁止一些欧洲国家的水果进口等,这样的反制裁措施对那些小国经济的杀伤力更大,也会分化欧盟内部的一致的立场。

    普京是一个极度爱国的人。“为人为国,非强大不可立足”,这是普京执政以来一直坚持的基本原则。冷战结束后,美国一直以胜利者自居,并没有把俄罗斯放在眼里,北约也是不停东扩,这对于普京来说,是绝对不能接受的事情。普京在处理国际问题上,是非常现实的,因为他一切以俄罗斯的利益为重。但在处理国内问题上,普京又是个保守主义者。他的很多做法其实是把老祖宗的东西又搬出来用,回归俄罗斯的传统。所以我个人一直觉得,用保守主义这个词来解释普京的国内政策更为合适,但他首先是个国家利益至上的现实主义者。

    现在我们看国际局势,西方媒体一边倒地谴责普京在加剧乌克兰东部地区局势的动荡,在舆论战上,俄罗斯看起来似乎很孤立。不过你要是看俄罗斯的舆论回应,你会发现,他们其实并不是一味的处于守势,而是不断地进行反击,只要抓到适当的机会,他们就会主动进攻,据理力争。比如西方媒体谴责普京“吞并”克里米亚破坏了国际法,俄罗斯媒体立即翻出美国的老账,反问美国当年打科索沃、进攻阿富汗、对伊拉克采取单边行动的这些行为遵守过国际法吗?从这个角度看,美国并非是国际社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如果你自己为所欲为,但却要别人遵纪守法,这怎么可能有说服力呢?

    依我所见,这两个曾经的超级大国都是知法犯法的身体力行者,都应该受到国际社会的批评和谴责。

中俄处理周边问题有本质不同

    中俄关系自然是大家都很关心的话题。在我个人看来,普京执政的这几年,应该是中俄关系最好的战略机遇期,因为俄罗斯离不开中国,同样中国的和平发展也不可缺少俄罗斯。但是,中国和俄罗斯不需要建立联盟,也不能是盟友关系。因为大国结盟会造成选边站的局面,无益于睦邻友好的国际环境的构建。而且如果中俄结盟,那么就把自己置身于与美欧对峙的状态,这会损害中国的利益。所以中俄应该在全球事务中紧密合作,但绝不能是盟友的关系。

    现在我们中国提出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俄罗斯,包括中亚几个国家起初都是对此有警惕心的。因为我们提出的还只是概念,并没有具体的内容和实施方案。先提概念,然后再往里面充实内容,这是我们中国人习惯的方式,但俄罗斯人很难理解这种方式。所以俄罗斯对“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一直都是保持着习惯性的战略警惕,因为它担心“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会弱化“欧亚经济共同体”的作用。俄罗斯在中亚深耕了六七十年,自然不希望这一区域有其他大国插足。

    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网民的观点,认为中国应该像俄罗斯那样在领土问题上强硬,应该像俄罗斯那样派军队去把钓鱼岛拿回来。我觉得这不现实,历史所遗留的问题应该历史地看。除此以外,乌克兰和日本是不同的国家,问题的性质也有所不同。用打一仗的办法解决问题显然是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的,也不符合中国的文化传统。

    我们也明显能够感觉到,中国和俄罗斯在处理周边问题上有着本质的不同。我觉得应该从文化上去寻找原因。普京的强硬是俄罗斯文化的独特产物。俄罗斯历史上一直是一个用武力不断进行扩张的民族,信奉武力是俄罗斯文化的特质。一千多年来,俄罗斯相信的只有“两个盟友”——陆军和海军,现在也没有改变。但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和谐,更多强调“先礼后兵”,或者说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能不用武力解决的事情就尽量不用武力解决。

    不过, 我们也应当充分认识到,目前国际秩序正处于一个混乱的状态,权力政治的状态会不会重现?这恰恰是我们所要保持警惕的。中国不惧怕战争,但必须也要做好两手准备。(澎湃新闻记者 王泳桓来自澎湃新闻)

 

(来源:外交学人 http://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6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