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穿越时空的“对话”——丹尼列夫斯基与索洛维约夫的争论
发布时间: 2012-08-24 浏览次数: 415

张志远 来源:《西伯利亚研究》2011年第1期

 
 
(东北师范大学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长春130024)
 
  摘要:19世纪八九十年代,俄国学术界围绕《俄罗斯与欧洲》一书及文化历史类型理论,开展了一场空前的、超越时空的大论战,即索洛维约夫与丹尼列夫斯基关于俄罗斯历史命运以及未来究竟去往何方问题的争论。两位学者分别从“俄罗斯思想意识领域”对俄罗斯的未来做出了诠释。
 
  关键词:俄罗斯;欧洲;索洛维约夫;丹尼列夫斯基
 
  中图分类号:B512.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11)01-0056-03
 
  作者简介:张志远(1981-),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世界史和俄国史研究。
 
一、背景与起因
 
  “俄罗斯思想”这一命题是俄国19世纪至20世纪初思想界关注的中心之一[1]。纵观俄罗斯思想发展历程,俄国思想界发起的这场关于俄罗斯发展道路的历史性大讨论可谓源远流长。始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斯拉夫派与西欧派争论的焦点在于追寻俄罗斯命运独特性和选择俄罗斯的发展道路。随着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到来,争论的一方斯拉夫派已烟消云散。直到1869年,丹尼列夫斯基连续在《曙光》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俄国与欧洲关系的专题文章,并于1871年将其整理并发行了单行本《俄罗斯与欧洲》,这才打破了学 术界多年的平静状态。
 
  《俄罗斯与欧洲》开篇伊始,作者便对欧洲在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和1864年普鲁士与丹麦战争中截然相反的态度表示强烈抗议并作了深层次分析,进而提出欧洲敌对俄国的立论。他在书中提出俄罗斯文明既不属于东方也不属于西方及俄罗斯独特性的观点;进而对俄国与欧洲从政治、宗教、文化、历史发展进程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进一步佐证俄国与西欧的不同。同时,他又对俄国19世纪面临的国内外一系列重大问题,如彼得改革以来的欧化问题、东方问题,进行了论述,观点可谓独到,发人深省。此外,他又提出了泛斯拉夫 联盟的政治构想。最终他得出俄罗斯既不属于西方也不属于东方,俄罗斯为独特的斯拉夫文化历史类型的结论。他将世界各民族划分为四个等级,即宗教、文化、政治和社会经济;共计十种类型,即“埃及、中国、巴比伦—腓尼基、印度、伊斯兰、犹太、希腊、罗马、新闪米特或阿拉伯、日耳曼—罗马或欧洲[2]。
 
  该书一经出版,便受到俄国学界的广泛重视,但作者多被冠以保守主义和斯拉夫主义代言人的称号。伴随着《俄罗斯与欧洲》在1888年、1889年、1895年的连续再版,丹氏及其学说成为俄国学界争论的热点,并形成了两种观点截然相反的派别:以著名学者、丹氏拥护者斯特拉霍夫为代表的肯定派和以索洛维约夫为代表的否定派。正如巴若夫所言,该书在理论上有建树,但也有局限性,即经验性资料不足以充分支持其理论构建和方法论原则。其后果必然是,在历史性论据不足中表现出来系统性的错误,而“故障”已不可避免。为此,丹尼列夫斯基的观点多次遭到批判,其中最具代表性批判者当属著名学者索洛维约夫。
 
二、索洛维约夫对丹尼列夫斯基批判的核心内容
 
  在斯特拉霍夫为代表的肯定派提出丹尼列夫斯基文化历史类型理论具有重要历史以及现实意义的同时,索洛维约夫对文化历史类型理论片面性给予分析。第一,丹氏否认了文化历史类型的继承性以及不同文化历史类型之间的联系,片面夸大了不同文化历史类型的独立性;第二,丹氏一味强调俄罗斯文化历史类型与欧洲文化历史类型的差异性,否定俄罗斯属于欧洲这一事实论断,并主观断定俄罗斯文化历史类型是最好的、最完善的。基于以上两点,索氏从全人类统一的观念出发,对丹氏进行了批判。索氏提出了自己观点:文化多样性取决于人类的统一性,文化的发展取决于世界历史的普遍性,俄罗斯属于欧洲。
 
  1857年德国历史学家吕特尔特在莱比锡出版了《世界历史教科书》,关于书中的观点是否对丹氏文化历史类型理论产生重要影响问题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学界一般认为,斯特拉霍夫在《俄罗斯与欧洲》再版之后首先提出这个问题,他指出:“文化历史类型思想唤醒了历史与生俱来的因素,并且这种天赋是可以为后辈学人所能预见到的;吕特尔特思想是最深刻的社会历史思想,丹尼列夫斯基给吕特尔特思想以充分评价,但并未以它为自己学说的基础,而是使之进一步充实,并将其添加到自己的文集中。”[3]
 
  索氏以《欧洲通讯》为阵地,在没有进一步对德国原本进行校对的情况下,将对泛斯拉夫主义的批判转向了对丹氏的批判。“严格地说,这本 书本质上讲不过是一部文学著作而已,却吸引了当时所有权威人士的目光。”[4]534通过对丹氏著述的分析,索氏指出:“丹尼列夫斯基是独具慧眼的人,并能够坚强和直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4]414在完成了学者惯用的礼节之后,索氏向丹氏发起了猛烈的批判,并发表了《德文原著与俄文赝品》一文。文中指出:丹尼列夫斯基文化历史类型只不过是德国历史学家吕特尔特赝品而已。《俄罗斯与欧洲》的读者发现,这个大家熟知的理论就像彬彬有礼的欧洲人的服饰被鞑靼人破烂的长袍所代替一样[4]568。
 
  以上论断成为索氏批判丹氏思想的基础。但须指出的是,现今已经有充分的证据表明,索氏的上述论断是毫无根据的。著名学者马斯捷尔在对比了吕特尔特原著与索氏的译本之后指出:“索洛维约夫曲解了丹尼列夫斯基,并蓄意人为地安排了丹尼列夫斯基与吕特尔特的相似性。”[5]著名学者别洛夫也提出了自己对该问题的看法:“斯特拉霍夫和索洛维约夫对吕特尔特著作的两种译本,其中之一是片面的;而索洛维约夫的译本是伪造的,它改变了吕特尔特著作所体现的原意。”[6]68-69
 
  种种迹象表明,一切争论的焦点都集中在吕特尔特的著作当中。“文化历史类型”和“文化秩 序”完全不可随意应用,这在当今俄罗斯学术界也是十分罕见的。在《世界历史教科书》中,吕特尔特对“文化历史”(Kulturgeschichte)和“文化—历史”(kulturgeschichtlich)术语加以区分,并指出“人类是有组织的统一体”[7]。在吕特尔特看来,世界历史是一系列相互并行发展的文化现象。通过以上分析,吕特尔特认识到了人类历史的开端,这是人类线性发展规律的重要标准。本质上讲,可以将吕特尔特称为青年的黑格尔,他与黑格尔的观点是十分相似的,将欧洲文明视为人类历史发展的最高峰,这体现出吕特尔特形而上学的历 史观[7]。总而言之,吕特尔特与丹氏在本质上的相似性是十分有限的。巴鲁耶夫也证实:“斯特拉霍夫的结论是准确的,我相信丹尼列夫斯基完全没有读过或不知道吕特尔特这本书;无论是在术语上,还是观点的形成上,在任何地方都没有发现《俄罗斯与欧洲》有吕特尔特的印记。”[8]158-159而别洛夫指出:“索洛维约夫千方百计在吕特尔特著作中寻求丹尼列夫斯基的理论,究其原因在于,德国原著妨碍了他。而吕特尔特的著作为丹尼列夫斯基提供一些术语是有可能的。”[6]70
 
  虽然丹氏的社会理论与索氏的神权思想不存在任何联系,但索氏还是将全部注意力转移到对文化历史类型的批判上来。他称自己的理论是自由奔放的,而丹氏的理论则是肤浅的。很明显,索氏所指的丹氏所谓肤浅的理论是丹氏对俄罗斯和斯拉夫世界的保护态度。列昂基耶夫在评价丹氏和索氏的民族观时写道:“自由奔放的理论是与过去历史和存在相联系的,肤浅的理论则是与自身思想本质相联系的。”[9]300巴鲁耶夫也指出:“索洛维约夫指责丹尼列夫斯基的理论是肤浅的,究其原因在于丹尼列夫斯基妨碍了他的自由奔放的理论。”[8]165在列昂基耶夫看来,索洛维约夫与丹尼列夫斯基观点的区别在于,丹尼列夫斯基解决了斯拉夫文明划分这一历史问题,即以俄罗斯为首的斯拉夫世界,无论是在任何历史转折阶段或是一切已经过去的历史阶段都是合乎情理的;而索洛维约夫则是期待神权政治的复兴,但是这种神权政治必然是罗马天主教的[9]292-294。
 
三、丹尼列夫斯基与索洛维约夫争论的历史贡献
 
  随着丹氏与索氏在学术领域内争论的展开,吕特尔特著作对文化历史类型理论的影响这一问题已经成为永久性的历史课题。透过丹氏与索氏关于俄罗斯命运大讨论的历史性大争论,整个俄国学术界的学术氛围焕然一新,各派学者各抒己见。可以说,这在整个黄金时代和白银时代的俄 国思想界也是绝无仅有的,为俄罗斯学术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首先,促进了斯拉夫主义学派的复兴。在俄国哲学界中,斯拉夫主义是具有独特见解的学术流派。其早期代表包括霍米亚科夫、阿克萨科夫、萨马林,等等。进入19世纪中叶,随着诸位先贤的相继离世,其理论与社会现实严重脱节,斯拉夫主义学派呈现出日益衰落的征兆。丹氏的《俄罗斯与欧洲》一书经著名学者斯特拉霍夫于1888年再版之后,极大地刺激了索洛维约夫的创作热情,他投身于反丹氏的阵营之中。二人著书立说,对斯拉夫人所面临的民族问题进行透析,从而成为 学界领军人物,并以19世纪后半期斯拉夫主义学派的标志性人物面目出现,从而促进了斯拉夫主义学派复兴。追根溯源,丹氏与索氏历史性大争论功不可没。
 
  其次,推动了俄国学术界的学术争鸣。随着这场历史大争论逐渐深入,俄国思想界空前活跃。诸多学者纷纷加入这场大讨论之中,其中有斯特拉霍夫、卡列耶夫、列昂基耶夫、别斯杜耶夫—留明、陀思妥耶夫斯基等等。在这场俄国思想界继斯拉夫派与西欧派之后,对俄罗斯走向何方问题又一次历史性大争论中,各方学者各抒己见、各执一词、互不退让,基于此,形成了观点截然对立的两派:以索氏为代表的否定派和以斯特拉霍夫为代表的肯定派。虽然各方对丹氏及其学说的观点不同、立场不同,但是其推动作用和影响力却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索氏还是斯特拉霍夫,都受到丹氏及其学说的影响,他们的创作热情高涨,笔耕不辍,成绩斐然。
 
  最后,使文化历史类型理论享誉世界。经过这场历史性大争论,丹氏及其学说广为学界所知,从而奠定了当下研究丹氏的基本格调。俄国著名侨民史家索罗金继承了先贤的衣钵,于20世纪40年代向西方学界介绍了丹氏及其学说,并给予丹氏“文明史开创者”的地位。至此,丹氏及其文化历史类型理论享誉世界,其文化形态史先行者的地位得到欧美学界的认可。丹氏对欧洲中心论的批判和对文化多样性的提倡,直到今日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别尔嘉耶夫. 俄罗斯思想[M]. 雷永生,译.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1.
 
  [2]Данилевский Н Я. Россия и Европа[M]. М. ,2002:103.
 
  [3]Страхов Н Н. Жизнь и Труды Н. Я. Данилевского [M]//Данилевский Н Я. Россия и Европа. СПб. ,1995: XXI .
 
  [4]Соловьев В С. Сочинения: Т. 1[M]. М. ,1989.
 
  [5]MacMaster,Danilevsky,Spengler. A new interpretation[J]. Journal of Historical Review,1954: 240.
 
  [6]Белов А В. Теория Культурно - исторических Типов[M]. Ростов - на - Дону,2002.
 
  [7]Rückert H. Lehrbuch der Weltgeschichte in organischer Darstellung[M]. Band 1. Leipzig,1857. s. III.
 
  [8]Балуев Б П. Споры о Судьбах России. Н. Я.Данилевский и Его Книга“Россия и Европа”[M].Тверь,2001.
 
  [9]Леонтьев К Н. Записки Отшельника: Владимир Соловьев против Данилевского [M]//Россия,Восток и Славянство: Т. 3. M. ,1912.
 

  [责任编辑: 孙连庆]

(转载自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