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危机后俄罗斯与大国关系的走势与新特点”学术研讨会在上外召开
发布时间: 2016-11-16 浏览次数: 1108

20161028日,由上海市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与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上海市欧洲学会联合举办,上海外国语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和俄语系主办的“乌克兰危机后俄罗斯与大国关系的走势与新特点”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

此次会议是一次跨学科研讨会。上海市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会长范军教授、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学会管理处梁玉国先生、上海市世界史学会会长潘光研究员、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秘书长金应忠教授先后致辞。

会议上半场共有四位专家发言,分别是上海市东欧中亚学会副会长的潘光研究员、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冯玉军教授、上海国际关系研究院战略研究所所长吴莼思副研究员和上海外国语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毕洪业副教授。

潘光研究员从他长期从事中东问题研究的经历出发,分析了俄罗斯与土耳其的关系,分析了俄土两国本身存在着民族和宗教矛盾,以及俄土战争、克里米亚战争等历史积怨,并着重分析了叙利亚危机期间土耳其、美国和俄罗斯的三边关系。

复旦大学冯玉军教授重点分析了俄美关系。认为乌克兰和俄罗斯两个同根同源的国家成为死敌,乌将与俄渐行渐远,俄也将因此而不成帝国。乌克兰危机的爆发使后苏联空间内各国对俄进一步忧心忡忡,俄美关系全面恶化,双方在战略和安全领域互信下降。俄突破中导条约限制,且从此次美国大选中可以看出,其对美国内政的干预加强,对美的政治敌视增强。俄罗斯面临2018年总统选举,俄总统普京希望以美俄关系的紧张维持其强势。冯玉军教授进一步分析了中俄关系,认为俄罗斯转向东方,与中国的互信增强,双方探讨欧亚共同体与一带一路的对接,但两国的经贸额下降。由于欧亚经济共同体是机制性的,而一带一路以项目为主,二者的对接需要制度性保障。而在中俄美大三角关系中,中国更需要独立自主

吴莼思副教授结合自己前不久率团访美的经历,表达了对美俄关系的某些思考。她表示,如特朗普上台,会较为强调大国关系,而民主党执政则使中美关系从属其亚太战略,但特朗普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他不太关心国际事务,也缺乏相关经验,需要共和党建制派充当其智库,当选总统后,他是否会完全将其竞选时的主张付诸现实很难说。俄美关系存在着问题,一是俄罗斯对美国抱有幻想,认为它在文化上能融入西方,但后者并不认可,难免使俄受到伤害;二是俄仍自认为是一个大国,应得到相应的对待,一旦未能得到便因自尊心受伤而非常愤怒。

毕洪业副教授从欧洲安全结构的角度对乌克兰危机加以探析。他认为,在俄罗斯加入北约没有可能的情形下,欧洲格局按冷战时期的状况发展,欧盟和北约东扩将俄排除在外。乌克兰危机使欧洲格局朝两极化方向演进,甚至较冷战时期更严重。欧盟将其安全外包给北约,其独立的安全主张受到美国和北约的压力。由于欧洲安全结构的脆弱性,欧盟与俄对抗不排除擦枪走火的可能。乌克兰危机即为其安全外包的后果,欧盟未考虑俄罗斯的国家利益,未顾及力量对比的变化。

在提问与讨论阶段,各位学者就俄罗斯是否可被视为大国进行了研讨,哈萨克斯坦留学生也谈了其国内对此较为普遍的看法。

会议下半场的共有四位学者发言。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刘军教授阐明了自己的三个观点:第一,俄罗斯与西方关系在心理上的终结。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的恶化并非始于乌克兰危机,从普京执政开始,俄罗斯人就认识到,俄与西方改善关系的希望破灭了,通过双方关系的改善促进彼此关系发展的幻想破灭了,这并非新冷战或回到过去。第二,欧盟内部有些国家对俄强硬,但欧洲的制裁对其作为一个整体的损伤严重,因而也有一些国家呼吁消除危机,因为俄罗斯与欧盟的经济和文化联系会使制裁导致它们的利益同样遭受损失。第三,中俄联手对付西方的局面应竭力避免,对中国而言,中俄关系和中美关系当平行发展。目前中俄政治关系发展良好,签了不少项目,但具体成果并不明显。

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副院长阙天舒副教授对全球治理中的俄罗斯展开分析。在全球治理中,俄罗斯的优势和特点是,大国地位决定了它参与其中的积极性不会太低,它从中开辟了一条独立自主的道路,推行多元的使用外交政策,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强调国家主权的重要性。俄罗斯参与全球治理的不足之处在于其目前在参与指数中排名第6,与2015年相比下降两位。这一是由于其他国家参与的程度加深,二是它受到西方的制裁。俄参与和维护全球治理机制的指数为179.3,排名靠前但并不在最前,原因是新兴国家的作用上升。俄的表现指数排名倒数第二,为172.9,可说是极差,而它在决策指数中排名第五,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有地位与实力相脱节的现象。责任指数得分处于中流,前30名以发达国家为主。阙天舒认为,俄罗斯参与全球治理的状况可为中国提供的借鉴是,中国不能以旧思维投身全球治理,应有创新。大国身份并不能确保一劳永逸的话语权。全球治理中各国必须相互尊重主权,彼此包容,合作共赢,建立命运共同体,这一点必须长期坚持。

上海外国语大学欧盟研究中心忻华副教授在发言中就欧盟对俄罗斯制裁的发展状况加以分析。欧盟的制裁可分为几个阶段制裁可分为经济制裁、法律制裁和外交制裁,其中经济制裁包括金融、贸易和技术制裁,被认为属重中之重。制裁虽产生了一定效果,但效果有限。制裁使俄罗斯经济面临困难,不足以令其无以为继或走向崩溃。

忻华指出,欧盟目前对外部安全的认知在变化,希望建立内外安全复合体。这使得俄被放在一个必须被加以考虑的位置,但从目前而言,制裁仍将延续。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副会长李新教授首先对关于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的终结的提法提出异议,认为俄罗斯历史上存在一个规律,即对外政策左右摇摆,以20年为一个周期。普京执政迄今已16年,实行本土化,而2020年后,俄将改善与西方的关系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迫使各国和各地区探寻建立自己的经济一体化空间。鉴于“一带一路”与俄罗斯的大欧亚经济伙伴关系方案完全吻合且地域相同,中国支持俄罗斯的这一方案。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的对接既有软性成分的对接如贸易、规则、法律等,也有硬性成分的对接,即基础设施和六大经济走廊,由此在欧亚大陆形成共同的经济空间。

在提问和讨论环节,学者们围绕上述发言进行了深入讨论。上海市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会长范教授对会议进行了总结(胡传荣)